燕下聘的婚书,劳烦谢郎君将它带回建康,务必交到小妹手里。”
长空如洗,大雁呖叫着划破静谧得画似的天。谢沂跨坐在马上,捏着那封烫金的红笺,眸色突然间冷了下来。
“世子这是何意?”
前世叫她珍藏了一辈子的东西,吴王慕容衎亲笔写下的婚书。不用拆,他也知道婚书里写了什么——江南江北,千秋万岁,愿与卿卿共赏。
慕容衎的婚书,桓时竟要他带给桓微。
桓时继承了母亲的好容貌,性子却是同妹妹一样的清冷孤僻,冷道:“纵使父亲已做了决定。她也权利知道真相。”
向桓微提亲的吴王慕容衎,正是从荆州叛逃的袁燕持。
他是燕主的十四子,单名一个衎字,因母亲是低微的汉奴而不受父亲宠爱,又叫庶兄们排挤,自十一岁起便化名潜伏在南齐,做了前豫州刺史袁桢的义子。如今燕帝年老体衰,太子正得势,他与太子棠棣情深,这才被召回,受封吴王。
据闻,他回到长安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向燕帝请旨,求娶皎皎。
桓时想,皎皎早晚要知道真相的。故而他才托谢沂将婚书带给她,好让她早早死心,免得日后夫妻怨怼,再像他阿父阿母一样,相敬如冰,憎恨半生。
谢沂想起前世桓时战死、妻子的恨怒,面上柔和了一点。
前世虽有北燕提亲的事,但他不曾来淮南,桓时也不曾将婚书交给他。他是在婚后妻子的妆奁中看见这封婚书的。也就突然明了,妻子对自己的冷淡从何而来。
这一回,桓时要他亲自带给她,也好。婚前知晓,总比婚后才知要好得多。
他冷哼一声,揣进怀中打马离开。碧空之下,马队如雁群,掠过微黄麦田融于远处青山峻岭,消失不见。
……
半月后,建康。
七月流火,炎热的南国渐渐凉快了下来。燕国的使团抵达京师,将建康码头围堵得水泄不通。
桓微再一次从宫中返回家中时,便恰好撞上进宫觐见的、如蚁群一般浩浩荡荡的燕国使团。
驾车的健仆及时驱车避让,桓微撩帘望了一眼,也就放下了,心中腾起淡淡的隐忧。
北燕使团已然抵京,紧跟着就是走六礼的流程。也不知谢郎君从淮南回来了没有。
车外,燕国使团在建春门前下车换乘辇,人群正中间,一名英姿挺拔的青年正从车中出来,劲装戎服装扮,墨发微蜷,耳边别一支洁白鹖羽,容颜清朗毓秀,举世无双。
第24章 婚书
此青年正是北燕吴王慕容衎。
从长安行来,一路风霜困顿,他清俊的面上略显疲惫,在建春门前换了辇,由横街入阊阖门,进入台城内宫。
时近七夕,台城宫宇伟丽,楼殿甚广,处处张红结彩。
他眼中勾起一点隐秘的甜蜜。七夕又快到了,不知她现在可好?从前的七夕他们都是在荆州过的,虽不在一起,却同在荆州城中。听桓旺说,她乞巧时总能以五彩丝穿九孔针的,他也得过几回她送的巧蛛。
今年,过了这个七夕他们就能年年岁岁在一起了。他扯唇一笑,容色柔和,若明月映水。
崇宁帝在太极殿中接待了北燕使团。觥筹交错,宾主尽欢,崇宁帝及一众大臣见他容颜清朗,举止温文有礼,不似蛮家倒似汉家儿郎,颇生好感。但他似乎酒量极浅,几杯下肚便白了脸颜,挥手推辞。崇宁帝关怀地问道:“阁下堂堂八尺男儿,酒量怎也如此之浅?今日宾主尽欢,不能复饮邪?”
“承蒙天子挂怀,先前受过一点小伤,不能多饮。”
吴王勉力一笑,朗朗如皎月入怀,只是面色有些过分苍白。侍中谢珩睇眼看去,才是初秋,对方竟已身披狐裘,哪里是一点小伤,应当遭过大难才是。
对方显然不想说,崇宁帝也就不再过问,转而与他商议起大婚礼成的具体事宜来。两国的太常寺官员交换过各自意见,最终大致确立了婚礼方案,预备遵从汉礼,两月之后,元嘉公主从台城出嫁,由羽林卫护送至江边,再由北燕的婚船载过江北,南齐、北燕两国共同出兵送至边境。届时,太子慕容绍会亲临边境迎亲。地点就定在汝南。
两国联姻涉及的礼节原本十分繁琐,但北燕使团却十分地善解人意,在许多细节上都遵从了南齐方的安排。不出两个时辰,便再无可谈。慕容衎委婉问起自己的婚事,崇宁帝却摆手道:“此是桓大司马家事,总要等他回来再作商议。”
慕容衎在南齐生活近十年,自然清楚崇宁帝做不得主,微微一笑并不言语。这时黄门来报,前往淮南督军的谢沂已经赶回,带回桓大司马书信一封。崇宁帝面色微变,命人呈上拆开看后,倒是舒了一口气,略带歉意地看向慕容衎:“阁下的愿望恐怕是要落空了。桓大司马方才来信,十一娘已经许了人家,断无再许之理。”
“不过桓公还有两个未曾议婚的女儿,若阁下仍想同桓氏结成姻亲,不妨在她二人中挑选。”
“许了人家?”慕容衎眼眶猛的一缩,笑意仿佛被冻住,“不是已同王氏绝婚了么?”
王澹也在席间,闻此捉鼻,略有不豫之色。崇宁帝尴尬地笑了一声,命人将桓泌的来信交给对方,又为他引见谢珩,“是侍中的侄儿,谢氏七郎。芝兰玉树,一表人才。”
慕容衎紧紧握着那封帛书,面色冷凝如冰,“贵国既已答应某的求婚,如今焉有悔婚之理?难道贵国的政令也可以朝令夕改吗?”
这一声诘问实在尖锐,群臣噤若寒蝉。可他们也没办法,又不是他们的女儿!
有些心细的,联想起谢家七郎请命前往淮南的事,也就明了。不禁腹诽,起先是截了王家郎君的胡,如今又是伪朝吴王。莫非这谢家七郎专爱夺人之妻不成?
“殿下此言差矣。六礼的流程还未开始,这桩婚事便算不得数。怎能说是悔婚呢?”
谢珩慢条斯理地捋着长须,撇开两国联姻不谈,只定性为家事。
“吾家提亲远在殿下之前,早在吾侄年幼时桓大司马就已亲口允诺。自当遵从这先来后到之礼。”
“可桓公也曾允诺我朝!”
慕容衎苍白的面上现出几分阴郁。
崇宁帝怫然不悦。这场联姻的主角是元嘉同燕国太